云南省旅行协会
搜索
搜索
/
/
/
四十春秋历久展风华 文化普洱扬帆再起航

联系我们

地址:

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滇池路678号院

联系方式:

0871-65716582

邮箱:

164851499@qq.com

四十春秋历久展风华 文化普洱扬帆再起航

  • 分类:旅游推荐
  • 作者:
  • 来源:
  • 发布时间:2019-01-08 17:47
  • 访问量:

【概要描述】普洱市是“世界茶源”“中国茶城”“普洱茶都”,是“普洱茶文化”发源地,是“民族团结誓词碑”精神诞生地,更是面向东南亚南亚的黄金前沿窗口……这些蜚声国内外的文化标签,向世人展现了普洱这块热土的独特魅力。40年来,“普洱”所代表的文化吸引力,为普洱市持续“圈粉”“吸金”,助推普洱区域综合竞争力快速提升、“天赐普洱·世界茶源”城市品牌明光锃亮,文化普洱、文化自信,正让普洱这颗绿海明珠迈步与世界对话、交流

四十春秋历久展风华 文化普洱扬帆再起航

【概要描述】普洱市是“世界茶源”“中国茶城”“普洱茶都”,是“普洱茶文化”发源地,是“民族团结誓词碑”精神诞生地,更是面向东南亚南亚的黄金前沿窗口……这些蜚声国内外的文化标签,向世人展现了普洱这块热土的独特魅力。40年来,“普洱”所代表的文化吸引力,为普洱市持续“圈粉”“吸金”,助推普洱区域综合竞争力快速提升、“天赐普洱·世界茶源”城市品牌明光锃亮,文化普洱、文化自信,正让普洱这颗绿海明珠迈步与世界对话、交流

  • 分类:旅游推荐
  • 作者:
  • 来源:
  • 发布时间:2019-01-08 17:47
  • 访问量:
详情

  普洱市是“世界茶源”“中国茶城”“普洱茶都”,是“普洱茶文化”发源地,是“民族团结誓词碑”精神诞生地,更是面向东南亚南亚的黄金前沿窗口……这些蜚声国内外的文化标签,向世人展现了普洱这块热土的独特魅力。40年来,“普洱”所代表的文化吸引力,为普洱市持续“圈粉”“吸金”,助推普洱区域综合竞争力快速提升、“天赐普洱·世界茶源”城市品牌明光锃亮,文化普洱、文化自信,正让普洱这颗绿海明珠迈步与世界对话、交流、合作。

  四十年·跨越 一串文化“珍珠链”耀眼夺目

 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,普洱市着力实施文化“珍珠链”工程,充分挖掘“文物”、搜集“文史”、发展“文教”、活跃“文体”、创作“文艺”、培育“文产”、建设“文城”、弘扬“文明”、传承“文脉”、建立“文库”,着力推动文化普洱建设,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。

  40年,从“老少边穷”的落后、从精神文化生活的贫瘠,到市、县、乡、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基本形成。建成了全省一流的文化中心;建成文化惠民示范村(社区)41个;建成公共图书馆11个、文化馆11个、美术馆1个、文管所8个、博物馆7个、乡镇(口岸)文化站105个、村级文化活动室994个、农家书屋1059个、专业艺术表演团队8个、文化农庄1个、小广场1905个、小文艺队2331支、6个省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示范点,全市文化馆、图书馆、博物馆、美术馆及乡(镇)综合文化站全面实现向社会免费开放;普洱文化云建成上线,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覆盖乡(镇)。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05项,其中,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项11处,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项,市级32项,县级153项;有可移动文物7755套,44958件,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件(套)、二级文物8件(套)、三级文物38件(套)。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项,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健在4人(已故2人);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3项,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0人;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14项,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65人。

  40年来,无数文化工作者立足于普洱这片多彩大地,深入挖掘、整理、推介神奇美妙的普洱文化,在不同历史时期,用不同的表达方式,把边疆多彩的民族文化介绍到世界各地。创建和成立了“中国国家画院版画院普洱创作基地”“中国版画艺术工作室联盟普洱创作基地”“英国剑桥圣·巴拉巴斯国际艺术中心中国普洱创作基地”等创作基地;先后有3000余件文艺作品在省级以上展演、发表,100余件获省级以上奖项。其中,普洱绝版木刻自1984年《拉祜风情》获得第六届全国美展金奖以来,连续几届获全国美展金银铜奖,普洱绝版木刻艺术对中国当代版画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,现已成为中国四大版画流派之一,这是当代艺术在普洱创造的时代传奇,也是普洱最靓丽的文化名片之一。《茶颂》荣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“五个一工程”奖,《阿佤山》列为迎接党的十八大重点国产影片之一,获第九届中美电影节“金天使奖”和第五届国际万象华语电影节“最佳民族电影奖”和“优秀原创故事片奖”,获2014年“云南文化精品工程”奖;《回到爱开始的地方》荣获“云南文化精品工程”奖;民族舞蹈《火火的佤山》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舞蹈类优秀奖。

  40年来,普洱不断擦亮城市品牌,知名度、美誉度不断提升。坚持以普洱茶为魂、山水为本、文化为脉打造宜居之城。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、国家森林城市、国家卫生城市、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。目前,正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。创新“大事件”营销,成功举办了14届中国普洱茶节及系列文化活动,12届墨江国际双胞胎节暨哈尼太阳节、五届江城“三国丢包狂欢节”(中国、老挝、越南)、四届普洱绿色发展论坛以及西盟木鼓节、澜沧葫芦节、孟连神鱼节、景东无量狂欢节等节庆活动。先后荣获“中国十佳绿色城市”“全国生态文明标杆城市”“中国十大最具投资潜力旅游目的地”等称号。

  40年来,普洱市实施文化“走出去”战略。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成功入选《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》,正在全力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;“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”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;普洱市委、市政府重点打造的佤族原生态民族歌舞《佤部落》荣获云南省第十一届新剧目展演、第二届少数民族汇演金奖,于2014年在国家大剧院成功演出,到全国15个大中城市巡演;原生态歌舞《天赐普洱》到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城市,以及法国、西班牙、波兰、日本、新加坡、老挝、缅甸、泰国、坦桑尼亚、加蓬、澳门、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访问和演出240余场次;澜沧老达保农民演员出省和参与国际性演出,已经成为文化扶贫、文化脱贫的典型;西盟县司岗里广场舞队《阿佤人民唱新歌》代表云南省参加了全国百姓广场舞展演;普洱茶马古道文物展赴上海、南京、镇江等全国十多个大中城市展览。

  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,文化产业发展迅速。普洱市以民族文化资源为依托,深入挖掘市内特色文化资源,培育文化要素,打造普洱文化品牌,壮大文化市场规模。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2.46亿元,占GDP比重为2.0%,增长速度为25.1%,思茅区、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入列“云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30强县(区、市)。文化产业扶持资金投入近2000余万元,重点扶持了普洱国家公园旅游有限公司、西盟佤部落文化有限公司、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公司等20余家特色文化企业。

  四十年·巨变 一台民族舞剧的千年“穿越”

  日前,被文化和旅游部列为2018年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文艺作品大型民族舞蹈诗《阿佤人民再唱新歌》在普洱大剧院展演,并启动巡演。作品描绘了西盟佤山50年的发展历程,分为部落沧桑、洪荒神鼓、垒石盟誓、希望火苗、幸福恋歌、诗意栖居、盛世圆梦、再唱新歌8个章节,展现了西盟佤山各族人民处处再唱新歌颂党恩、经济社会翻天覆地变化、跟党走拥抱新时代的精神风貌。

  佤族老人、解放军帽、佤族木鼓、牛头四种意象贯穿整个剧目。佤族老人代表了江三木洛子孙后代,是历史见证者、叙事主人公,以其回忆和特定视角,串联舞台关系;解放军帽象征着党的使命宗旨和阿佤部落永跟党走的初心;佤族木鼓是神木之鼓、通天神器,佤族特征和文化标志;牛头就是佤族图腾、民族符号。“全剧用时1个月编排完成,用诗一般的舞蹈语言,展现佤族这个古老民族‘一步千年’的跨越,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。”岩峰介绍,西盟民族文化工作队80余名工作人员,所有演创人员都是非专业出身,大多是本土的佤族群众。

  四十年·见证 一名考古学者的普洱“发现”

  已年过八旬的普洱人黄桂枢,仍热衷与年轻人谈论普洱茶文化。改革开放40年,他参与了普洱市文化领域的多项活动,他的文化“发现”让普洱这颗绿海明珠更加璀璨夺目。

  1984年12月,原思茅地区文物管理所成立,黄桂枢被任命为所长,从此开始了普洱文物考古、保护、管理、学术研究等工作。黄桂枢首先把目光投向普洱“民族团结誓词碑”的研究。为寻找誓词碑上签名的48位各民族代表,以及当年的文件、档案、报纸、证件、笔记、照片等实物,他的足迹遍及普洱市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、临沧市、昆明市等地,经过8年考证研究、梳理归纳,提出了“民族团结誓词碑”具有历史性、民族性和革命性的论断。黄桂枢的提议,促成了1991年元旦举行的“思茅地区纪念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四十周年”活动。2006年6月,普洱“民族团结誓词碑”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,其历史价值得到认可,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和民族工作第一碑。

  1992年起,黄桂枢把精力放在了普洱茶的研究,撰写的论文《论云南普洱茶史与茶文化略考》发表在《农业考古》上,首次提出了“普洱茶文化”概念,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。在他的倡议下,1993年4月,普洱市举办了“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”和“首届中国普洱茶节”,邀请了9个国家和地区的181位自然科学界、社会科学界的专家学者,收到论文76篇,第一次多学科、全方位、多层次研究普洱茶。研讨会通过对澜沧邦崴过渡型古茶树文物的考察论证,得出了“世界茶树原产地在思茅地区澜沧江沿岸一带”的结论。

  如今,普洱市是众所周知的“世界茶源”。然而,“世界茶树原产地”在哪里?在印度还是在中国?这一问题国际学术界长期争论。直到2013年,在“国际茶业大会”上,32个国家的60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普洱市。在大会开幕式上,国际茶业委员会主席诺曼·凯利博士把他签名刻制的“世界茶源”牌匾授予普洱市,这个争论了一个多世纪的问题才尘埃落定。

  黄桂枢回忆,在授牌称号确定前,诺曼·凯利博士提出必须要看到足够的理由和依据,他才会签字确认。在组委会委托下,黄桂枢撰写了所需材料,提出了“世界茶源、五世同堂”观点,全面阐释了普洱市境内从宽叶木兰化石、中华木兰化石、千家寨野生型茶树、邦崴过渡型古茶树、景迈栽培型古茶林的完整演化。这些理由和依据,最终促成了诺曼·凯利博士签字,“世界茶源”成为了普洱各族儿女的骄傲和自豪。

  四十年风风雨雨,四十年岁月匆匆,四十年茁壮成长,四十年风光无限!未来,普洱文化改革发展将站在新的起点,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,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,立足普洱市情,围绕普洱市与全国、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,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各项目标任务,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,打造特色文化品牌,增强普洱文化核心竞争力,全力打造“天赐普洱、世界茶源”城市品牌,促进我市文化大繁荣大发展。

  编辑:龚振宇